《泾河传》之三十五丨达溪河畔的密须往事

《泾河传》之三十五丨达溪河畔的密须往事

伦航国 2024-11-07 未命名 7 次浏览 0个评论
《泾河传》之三十五丨达溪河畔的密须往事

《泾河传》之三十五丨达溪河畔的密须往事

《泾河传》之三十五:达溪河畔的密须往事

□ 景颢

《泾河传》之三十五丨达溪河畔的密须往事

打开谭其骧教授编纂的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,在商朝时期的全图中,你会看到在泾河、渭河流域分布着多个方国,共同支撑起了商帝国西部的辽阔疆域。这其中包括渭河流域的周、丰、邰,以及泾河流域的豳、密、阮、共等。到了商朝中后期,豳已经发展为一个强大的周族方国,扎根于广阔的渭北平原。

在泾河的中上游,与豳和周并肩作战的,是位于泾川县境的阮和共,以及位于达溪河流域的密须。密须国的历史非常悠久,为黄帝后裔的姞姓部落,早在父系氏族时期就已定居于达溪河流域,繁衍生息。这个古老的部落与周族一直保持着通婚关系,并在商末受到商王的册封,成为一个独立的方国。

由于商朝的政治中心位于河南,密须国偏安于西北,虽然与商朝保持着名义上的隶属关系,但实际上并不甘愿臣服。密须国的君主认为自己也是黄帝后裔,与周王平起平坐,且对商王也态度傲慢。此外,密须王可能还有野心,不仅拒绝依附周室,还时常侵扰周边方国,阻挠周与其他方国建立同盟。

文王在确定了取代商朝的大政方针后,开始着手清除身边的异己,为最终灭商铺平道路。他向东灭邗,向西灭密须,再向东北灭黎,为伐商扫清了后顾之忧。公元前1058年,文王亲自率领大军西征密须国,密须国被迫投降,文王将其纳入周朝版图,改称密国,并保留了其自主权。

文王在班师回西岐的路上,于达溪河与蒲河交汇的荆山麓修筑了一座祭坛——灵台,举行了隆重的祭天大典,以此昭告天下,周朝才是代表天下的正统。这一举动象征着周朝正式向商朝的王权发出挑战,同时也展示了文王的好生之德。

公元前1058年,文王伐密,这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以来,泾河流域第一件被载入史册的重大事件。两年后,文王驾崩,武王继位。又过了三年,武王伐纣,牧野一战,殷商灰飞烟灭,纣王魂断朝歌城,西周开启了自己800年的千秋伟业。

然而,密国最终因为密康公的贪婪和愚蠢而遭受灭顶之灾。公元前919年,周共王游览密国时,密康公因为贪图三位美女而拒绝献给周共王。周共王不动声色地回朝后,立即发兵铲除密国。密国从此从历史中消失,只留下了一座三女峰和密康公的坟墓。

隋朝建立后,隋炀帝在整饬行政区划时,取周文王伐密的史迹,设立了灵台县。此后,灵台成为当地百姓祭祀文王的地方。然而,在1966年夏季,这座灵台被当作“四旧”被拆除。

1984年,灵台县政府主持重修灵台,历时三年,于1986年竣工。重修的灵台共七层,高78尺,周回288尺。顶层仿照原建筑样式,端坐文王彩塑像,两侧墙壁绘制巨幅壁画,讲述文王伐密和筑灵台的故事。同年8月28日,举办了隆重的古灵台及灵台剧院落成典礼。

作为灵台人,每次回归故乡,我都会流连于古灵台之下,感受其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厚重。这座古台见证了无数朝代的兴衰,如今依然矗立,而达溪河畔的煌煌文脉,将永远流传。

来源:平凉日报 声明:本条信息仅供学习交流,不代表本平台观点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天时诺进市场顾问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《泾河传》之三十五丨达溪河畔的密须往事 》

百度分享代码,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