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建议:《卖炭翁》:一首揭示唐代社会现实的诗歌
内容建议:
【临其诗境】
唐顺宗在位时,长安街上一幕令人深思的情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。那是一个卖柴的农夫与趾高气扬的宦官之间的冲突,虽小却折射出了唐朝社会的衰落。
这个卖柴的农夫,辛辛苦苦从深山老林中砍来几捆柴,承载着几天甚至十几天的伙食费,怀着喜悦的心情进城售卖。然而,他的喜悦在遇见那位宦官时瞬间消散。宦官以皇家的名义,毫不留情地征用了他的柴火,却只给了农夫几尺绢作为补偿,并要求农夫用自己的驴将柴送进皇宫。
农夫的反抗是无奈而绝望的,他不敢反抗,却又深感委屈。最终,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,他选择了反抗,却被街上的官吏迅速逮捕。幸运的是,他遇到了皇上高兴的时候,下诏罢免了那个嚣张跋扈的宦官,并给了他十匹绢作为补偿。然而,对于大多数遭遇此类事件的人来说,他们无法获得统治者的支持,只能默默承受。
后来的人们称这种现象为“宫市”。在韩愈的《顺宗实录》中,有这样的记载。其实,早在贞元末年,皇家几位官员就开始在民间进行采购,包括各种生活必需品。而白居易的《卖炭翁》正是描绘了宫市的一个缩影。
【经典原文】
卖炭翁 白居易(唐代)
卖炭翁,伐薪烧炭南山中。 满面尘灰烟火色,两鬓苍苍十指黑。 卖炭得钱何所营?身上衣裳口中食。 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。 夜来城外一尺雪,晓驾炭车辗冰辙。 牛困人饥日已高,市南门外泥中歇。 翩翩两骑来是谁?黄衣使者白衫儿。 手把文书口称敕,回车叱牛牵向北。 一车炭,千余斤,宫使驱将惜不得。 半匹红绡一丈绫,系向牛头充炭直。
【条分缕析】
《卖炭翁》中最为人熟知的一句是“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”。这句话巧妙地揭示了卖炭翁的心理与现实的强烈反差,引发人们共鸣。如果仅止于此,诗篇的意境已足够完整。然而,更为动人的是后面的故事。
从“卖炭翁,伐薪烧炭南山中”开始,诗篇看似只描述了一个状态,却隐含了众多内容。南山中的卖炭翁,每日辛勤劳作,砍下木头烧成木炭,终于凑齐了一车一千多斤的炭。白居易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老农的形象:满面尘灰,两鬓苍苍,十指黑。这样的描写令人想起《父亲》这幅油画,一个鲜活的老农形象跃然纸上。
接下来,诗篇继续深入老农的生活。卖炭得的钱仅够维持生活,身上穿的衣服,嘴里吃的干粮,勤奋劳动却只能换取最基本的生活资料。尽管自己衣着单薄,却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,以便炭能卖个好价钱。这种残酷的悖论,令人唏嘘不已。
天寒地冻,老农欢喜地驾着牛车进城卖炭。然而,命运却再次与他开玩笑。当两位黄衣使者出现时,老农一度以为是神仙降临,却没想到他们带来了皇家的征用命令。尽管心有不甘,但老农最终还是接受了半匹红纱一丈绫作为补偿。
《卖炭翁》这首诗,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,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现实。它告诉我们,在那种社会中,宫市如狼似虎地发展着,盘剥着,身处其中的人们却往往不自知。而白居易,以其独特的笔触,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天时诺进市场顾问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白居易的《卖炭翁》,对人性的洞察深过鲁迅,少年背诵中年才懂 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