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言虚词中的代词:解析与示例
文言文中的虚词,如同文章的血肉和筋脉,对于充实文意、表达情态、转换语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在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中,掌握虚词是学习的重点。下面,我们将按词性重点介绍虚词中的代词。
一、代词分类
代词可分为指示代词、人称代词及疑问代词。
1. 指示代词
-
“是”作指示代词,常译作“这”。
- 示例:以是人多以书假余,余因得遍观群书。(《送东阳马生序》)
- 示例:是日也,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。(《兰亭集序》)
-
“之”作指示代词,译作“这”。
- 示例:之二虫又何知?(《逍遥游》)
- 示例:郯子之徒,其贤不及孔子。(《师说》)
-
“斯”作指示代词,译作“这”。
- 示例: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。(《陋室铭》)
- 示例:逝者如斯,而未尝往也。(《赤壁赋》)
-
“而”作指示代词“这”。
- 示例:同是被逼迫,君而妾亦然。(《孔雀东南飞》)
- 示例:夫”作指示代词,译作“那”。
2. 人称代词
-
第一人称代词
- “朕”译作“我”。
- 示例:回朕车以复路兮,及行迷之未远。(《离骚》)
- “朕”译作“我”。
-
第二人称代词
- “若”作第二人称代词,译作“你”。
- 示例:若毒之乎?余将告于莅事者,更若役,复若赋,则如何?(《捕蛇者说》)
- “若”作第二人称代词,译作“你”。
-
第三人称代词
- “厥”作第三人称代词,译作“他”。
- 示例:思厥先祖父,暴霜露,斩荆棘,以有尺寸之地。(《六国论》)
- “之”作第三人称代词,译作“他”或“它”。
- 示例:人皆吊之。(《塞翁失马》)
- 示例:友人惭,下车引之,元方入门不顾。(《陈太丘与友期》)
- “厥”作第三人称代词,译作“他”。
示例图片
相关文章推荐
-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四课《归去来兮辞》注释商榷
- 《愚公移山》中的“夸娥(不读é,读yǐ)氏”,原是大蚂蚁
- 对中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“怀才不遇”主题的深思
- 如何解决文言文难学难懂的问题,这篇长文或许能帮你
- “负荆请罪”之“荆”溯源
- 说文解字谈文化:“德”从何来?
- 说文解字谈文化:“农”从何来?
- 汉字演变的四个规律:繁化、简化、异化、声化
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天时诺进市场顾问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文言虚词之“代词”详解 》
百度分享代码,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