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:
双十一购物狂欢中,各种优惠券、红包、满减等促销手段让人眼花缭乱,然而在这背后,却隐藏着一些“隐性门槛”,使得原本清晰的降价变成了“奥数题”。澎湃新闻与新浪旗下消费者服务平台“黑猫投诉”携手推出双十一消费警示,聚焦优惠券的“隐性门槛”问题。
据黑猫投诉数据显示,从10月8日至10月31日,与优惠券“使用门槛”相关的投诉共计3558条,环比增长40.29%。投诉主要集中在数码产品、日用百货、日用家电等领域。
澎湃新闻梳理发现,双十一期间优惠券最常见的消费陷阱是,平台、商家会设置复杂的优惠券领取和使用规则。这些规则可能包括特定的商品品类、品牌才能使用;极高的消费金额门槛;严格的时间限制,可能只在特定的几个小时乃至几分钟之内有效。消费者稍不留神,辛苦领取的优惠券便自动作废。
此外,平台、商家还可能夸大优惠券的优惠力度,吸引消费者领取。但实际上这些优惠券都有“隐性门槛”,满足这些“隐性门槛”的条件后,消费者会发现所谓的“巨额优惠”并没有那么可观,从而陷入被动消费的局面。
部分平台、商家还会发放多种优惠券,但要同时使用这些优惠券需要满足极为苛刻的条件。比如要求同时购买多个不同品类、不同价格区间的商品,且每个商品都要满足特定的要求。这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使得消费者在领取优惠券后无法真正享受到预期的优惠。
来看看具体案例:有消费者投诉称,双十一期间领取了电商平台满“300元减150元”的支付券,但在结算时却发现无法使用。还有消费者投诉称,作为会员应享有一张满7000元减560元的优惠券,但下单时平台却以优惠券使用受限为由拒绝使用,最后导致优惠券到期无法使用。
针对这些优惠券“隐性门槛”的消费陷阱,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、知名公益律师赵良善表示,从法律角度来看,优惠券设置“隐性门槛”暴露出平台、商家未尽到事先告知义务,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以及自主选择权。他提醒消费者,在下单购买前要提高警惕,增强辨别能力,事先多了解优惠券使用规则,不贪图一时便宜,不盲目跟风。
【图片】 图片展示了一张优惠券的示例,上面标注着“双十一”3号消费警示:“隐性门槛”迷惑人。
消费者在享受优惠的同时,也要警惕这些“隐性门槛”,以免陷入消费陷阱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天时诺进市场顾问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“双十一”3号消费警示:“隐性门槛”迷惑人 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