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,围绕“民不加多”的问题展开,不仅揭示了孟子“仁政”的具体内容,更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。
一、整体把握
全文分为三部分。
第一部分(第1段),孟子首先提出了“民不加多”的疑问,揭示了当时各国统治者面临的兵员缺乏、劳力不足的问题。梁惠王虽自诩“寡人之于国也,尽心焉耳矣”,但其“移民移粟”的措施并未使民众增多。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,宣传“仁政”思想,并试图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。
第二部分(从“孟子对曰”至“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”),孟子通过分析“民不加多”的原因,揭示了梁惠王的“移民移粟”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方式本质上没有区别,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。这暗示梁惠王的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众增多,要使民众增多,必须实行仁政、行王道。
第三部分(第3段至第5段),阐述了孟子“仁政”的具体内容,即发展生产、教化百姓、使民心归顺的措施,是使民众增多的根本途径。孟子强调了顺应农时、给予百姓充足的生活保障和教化的重要性,并指出这样做才能使民众增多。
二、问题探究
-
孟子的“仁政”主张在本文中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? 孟子的“仁政”主张包括顺应农时、使民众有基本生活保障,并对他们进行伦理道德教育。
-
孟子为何用“王好战,请以战喻”来批评梁惠王? 孟子使用“王好战,请以战喻”是因为梁惠王喜欢战争,用战争作为比喻,使他容易理解“五十步笑百步”的寓意,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治国方式并不比邻国好多少。
-
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什么? 本文在结构上严谨有序,善用比喻和排偶句式,使文章气势充沛,具有雄辩的气势。
三、教学建议
- 课文第三部分详细阐述了孟子实行“王道”的七种措施,是孟子“仁政”的具体内容,建议参考“课文研讨”进行适当讲解。
- 加强诵读,增强学生的语感,注意停顿和字音,并积累文言常用句式。
四、孟子的仁政思想
孟子的仁政思想包括民本主义、邦国的主权在民、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可以不服从、政事以民为归宿、用人以民意为准、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、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以及反对不义的战争。这些思想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,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天时诺进市场顾问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【解读】8 寡人之于国也 》